一个的母亲身上的“七宗罪”,让孩子接近疯狂!
《我杀了我妈妈》:恨你,是我人生必经之事
“我小的时候,跟我妈妈的感情很好,我很喜欢在她身边,静静看着她,跟她说话…可是现在,我再也做不到了。我对谁都可以这样,唯独她不行…”
这是加拿大影片《我杀了我妈妈》的开场白。电影以16岁男孩于贝尔的视角,展现了他和母亲之间“相爱相杀”的矛盾纠葛。
主人公名叫于贝尔,这孩子有着深邃的眼睛,慵懒微卷的头发,带着旧时代诗人式的脆弱和抽象派画家式的浪漫。
而他眼中的妈妈,则无疑是被远远隔离在他的艺术王国之外的。她衣着庸俗,妆容俗艳,做着最平庸无趣的工作,爱看吵吵嚷嚷的肥皂剧,有着与她如出一辙的朋友。有时候,少年看着她们兴致勃勃地谈笑,就好像在看着舞台上荒谬的谐星,涂脂抹粉,拙劣可笑。
孩子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矛盾的心情,尤其是当他思及母亲年轻时的优雅美丽。羞愧?痛心?无耐?他太年轻,所以想不明白。他最终只是烦躁地翻了个白眼,甩下一句任性的评价:“你每次都吃得满嘴奶油。”他就像个没心没肺的白眼狼。
总抱怨他不如别人家孩子;
在学校、商店里,总是不顾众人的目光,大声斥责他;
意见不统一时,就用零花钱等相要挟;
当他开始洗衣服、做饭,想证明自己很独立时,却换来母亲的讥讽:“你是不又有事儿求我?”
跟她认真说话时,她却总专注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;
本来答应好的事情,说变卦就变卦;
擅自替他做决定,让他离开身边的朋友,转学去寄宿学校读书。
这“七宗罪”伴着孩子长大,每一天似乎都是“希望”也或许是“重复的失望”。有这样的母亲,孩子的冷酷、性格怪异、自私、欺骗表现的也更加明显和张狂...这样的生活,让他越发觉得“生不如死”。
比如下面这些场景:
●怀着这样的心情,孩子对学校老师说:“我从没有见过我爸爸,我妈妈……去世了。我可以让我姑姑来在我的志愿书上签字吗?”
然而母亲不久便知情了,她在上课时间愤怒地冲进教室,破口大骂,同学哄堂大笑,孩子面无表情,夺路狂奔。
●母亲在碟片店外等待了15分钟就不耐烦;答应了儿子让他租房搬出却又在第二天轻飘飘地反悔。而作为尚未成年的儿子,孩子所有的武器便是他口不择言的谩骂,字字诛心。
●在这个家庭里,餐桌是永恒的战场,越丑恶的字句越是强大的武器,狠狠扎入彼此心里,音量的大小决定了谁能将血浓于水的亲人一举击溃,而那血,却流在看不见的地方。他们都知道对方深爱自己,因此对口中迸发而出的刀枪剑戟的杀伤力更为自信。
●母亲不能忍受居然是从“亲家”嘴里得知了自己儿子是gay的消息,这孩子则在男友家中看到和谐的母子关系时而黯然神伤。他们像被命运绑在一起的两只张牙舞爪的螃蟹,不相互攻击,就找不到其他的相处方式。
欺骗,隐瞒,自私。这是他们最常加诸彼此身上的罪名。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让他们无法进入彼此的内心,便归咎于对方的心门紧锁。敏感纤细的叛逆少年和平庸市井的单亲妈妈,简直是彼此命定的克星。
这样的作文让孩子更加黯然了。他困惑地问老师:为什么只有我和妈妈闹成了这样?
那个温和干练的职业女老师用另一种方式开导了他:“他们都觉得随着时间流逝,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会慢慢缓和。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。我和我的父亲已经十年没说过话了。” 她淡淡地说。
之后,这孩子被母亲和多年未见的父亲哄骗到了一所封闭式管理的学校。致使他再次爆发:“你毁了我的生活,还想让我和你好好告别!我只会在我十七岁的最后一分钟打电话给你,那会是我们人生中最后一次通话!”
他压抑着,想逃离现实却又有种种牵盼。一次嗑药,让他神志不清,却说出了:我们再没有好好一起聊天、我记得你那时好美的..."这样的话。母亲没说什么只是搂着他,这个镜头也许是全片最温馨的一幕。
在这孩子心中,早已将母亲杀死了几百次了。但现实中,他不可能这么做。因为不论怎样,他仍旧爱着自己的母亲。
一次喝醉酒,他从寄宿学校跑回家,摇醒了睡梦里的妈妈:“我们一定会好好的,对吗妈妈?”
在日记录像带里,他自言自语地说道:“虽然恨她,但奇怪的是,如果有人敢伤害她,我恨不得杀了那个人。”
"亲爱的母亲,我只信任你。在这惑人的世界上处处皆是陷阱,随时可以将我脆弱的小舟颠覆。我多想一直躲在你的怀抱里,永远都幸福快乐。"这应是孩子的心声。
但是,现在的结果却是,因为母子间无数次的争吵,于贝尔从反驳、争辩、咆哮,到无数次面无表情地痛斥着母亲:
我脑海里出现的总是你。”
亲子关系是最奇妙,也是最荒唐、最稳再固的一种关系
幼年时你被他们抚养、教育、潜移默化地影响;老去时你需去赡养、照顾他们,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和父母维持着密切(虽然不一定友好)的关系。而这关系的对象,却是你完全无法选择的。
人们总是歌颂父母亲对孩子的爱:母爱如水,父爱如山。父母们往往也总看到自己对孩子的爱和付出,却未曾想过:其实孩子对父母的爱,才是真正无条件、无私的……
不管父母长相、性格、地位如何,孩子永远都会爱着父母;尽管愤怒、伤心、失望,也还是会听从父母的决定,让他们放心。
当父母们说“你要听话懂事一点,要好好学习,我就会更爱你”这种爱总是附加了太多的条件,也总会伴随着各种抱怨、批评和管教。
可你对孩子的爱真的是恰当、成熟的吗?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?
也许,用错误的方式爱孩子,只会将他们越推越远,更会让孩子不懂如何表达爱。结果也许就如同电影这般:亲子关系变得纠结、抑郁、变态!
最后,以片中的一段小诗作为结尾,愿每位父母亲都能成为孩子最温暖、安心的港湾:
延伸阅读(点击可阅读):
文章|择学堂综合整编于张博士快乐家及网络
编辑|小宝
您关注了吗?
专注于孩子的成长!您身边的教育专家!2T+儿童绘本、动画、读物等电子资源免费领取!....(回复“领取目录”即可收到)